普通

Sitta europaea   Linnaeus
   

  13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(据华东亚种)
雄性成鸟:自嘴基部有一道黑纹沿眼后方及枕向后达于肩;眼上方微白;上体石板灰蓝;中央尾羽亦同;其外两对尾羽黑色,先端或灰黑;次一对内侧羽片灰端斑趋宽,内侧羽片先端白色,或具白色次端斑;再次一对灰端更形宽阔,并具白色次端斑;外侧尾羽外侧羽片中部更具一斜行白斑;飞羽黑褐,两翅表面与背同色;眼下方、颏、上喉近白,有的稍染淡棕黄;下体肉桂棕或皮黄色;胁栗色;尾下覆羽白色而具淡栗至浓栗色羽缘,羽基深灰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相似,仅胁和尾下覆羽羽缘淡栗色。有的标本上体较雄鸟污暗。
幼鸟:上体较成鸟污暗,呈石板褐色;眼先和贯眼纹污黑无光;颏、上喉棕白至淡棕黄;下体较成鸟淡,呈浅肉桂棕或浅棕黄色。
虹膜褐色;嘴峰和嘴端蓝黑,嘴基和下嘴蓝白色;跗蹠肉褐色。幼鸟上嘴角褐近黑,下嘴角黄,先端深;跗蹠暗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6.8(21只) 121.9 15.3(24只) 74.4 39.8 18.8
♂♂(25)(15-19)(110-130)(13.5-16.5)(71.5-78.0)(37.5-44.5) (17.5-20.0)
15.6(11只) 119.8(13只 15.1 71.6 37.7 18.1
♀♀(14)(14-17)(106-128)(14-16)(69.5-74.0)(34-40)(17-19.5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上体石板蓝;下体白色至肉桂棕;头、颈两侧有一道黑纹;尾下覆羽白色,具栗色羽缘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6.8(21只) 121.9 15.3(24只) 74.4 39.8 18.8
♂♂(25)(15-19)(110-130)(13.5-16.5)(71.5-78.0)(37.5-44.5) (17.5-20.0)
15.6(11只) 119.8(13只 15.1 71.6 37.7 18.1
♀♀(14)(14-17)(106-128)(14-16)(69.5-74.0)(34-40)(17-19.5)

生物学

生态 普通是山林中的小鸟,在东北分布在300—1,9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中;在西南地区,主要见于800—3,200米左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、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、阔叶混交林;在华中、华南一带栖于低山和中山带的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;有时也活动在村落附近的树丛中。
繁殖季节后,初期以“家族”集群活动,随后多单个或小群活动,或与山雀、柳莺和其它类如黑头(见于东北)、滇、巨(见于云南)等混群,集中在相距不远的松树或其它乔木树上觅食。性活泼,动作轻捷,善于顺树干向上或头向下攀行,觅寻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,有时还能螺旋形地沿树干攀爬,或顺枝条横行。一般在树干中、下部活动,也见于树冠部。在火烧迹地的森林中,常在枯木站杆上觅食。从一棵树飞落到另一棵树时,多停落在树干中部以上,也有停落在树干下部,而后向上攀爬。它们很少停息。鸣声似zhe-zhe的单音,受惊后发出dér-dér的急叫声,发情期和出雏后鸣叫频繁,鸣声优美,富于旋律,尤以雄鸟,更频于鸣唱。
关于普通的繁殖习性,据高玮在东北长白山对黑龙江亚种的观察,3月开始选择巢区,喜在林中频临小溪或潮湿地,而阳光充足通风良好,2—5米内无高大树木的断站杆枯木上营巢。有明显巢区,对侵人的煤山雀、褐头山雀、斑啄木鸟等进行格斗,但曾观察得对营巢于同一站杆端部的飞鼠却相安无事。配对的雄鸟与孤雄有格斗现象。
4月下旬开始营巢,多利用啄木鸟弃洞。洞口向东或东南,离地10.3 (3.5—22.6)米。9个树洞口外径21.7(15—30)厘米,洞口以泥土涂抹,缩小为2.5—2.6厘米。洞内呈圆筒状,内径11.5厘米,洞深11厘米。巢内垫有山杨、白桦、落叶松、花楷槭和朽木、碎树皮等,厚达5—8厘米。雌雄二鸟共同营巢,初期多由雄鸟衔巢材,后期主要由雌鸟营筑,一般衔回巢材时也衔回泥土。泥土用以涂抹洞口使之缩小成圆口形,并填补洞内凹凸不平处。营巢期10—11天。巢营完毕,雌鸟留宿巢内,并行交配,5—6天后开始产卵,日产一枚,每窝产卵6—12枚。卵若被盗或捣毁,能另行产卵。20枚卵径最小13.5—18毫米,最大14.3—19毫米;卵重1.6(1.5—1.9)克。卵呈粉白色,密布紫赭色斑点,尤密集于钝端。
最后一枚卵产完后,雌鸟开始孵卵旧孵10小时以上。雌鸟由雄鸟喂食,日达22—45次。食物有灯蛾幼虫、尺蠖幼虫和蜂等。雄鸟经常衔回巢材修补巢。孵卵期间,雌鸟离巢时用垫物覆盖卵,并将卵隔开;返巢时常衔回泥土修整洞口。
孵卵期17天,雏鸟2天出齐。死雏和未孵出的卵由亲鸟衔出弃于巢外。初雏体重1.8克,体露,5—6天眼开裂缝,13天后可辨性别,15天出飞。
雏鸟留巢17.5—18.5天。雌雄二鸟共同哺育,每窝平均日喂多达二百余次,每雏每日喂食平均26次。初出巢的幼鸟与成鸟以“家族”,群形式集群活动,月余后见与黑头或山雀混群。
幼鸟换羽自7月中旬开始,8月下旬脱换完毕。
食物以虫为主。4月、8月在秦岭采得的6胃内有鞘翅目昆虫和一些野果、麦粒(郑作新等,1973)。剖析获自湖南5—8月,10—12月共44只鸟胃的结果,39只胃内均有昆虫,以鞘翅目昆虫居多,此外有半翅目、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蜘蛛等,内中11只鸟胃内兼有植物种子和农作物;另5只胃内食物纯为植物碎片或种子(郑作新等,1960)。采自云南的9只胃,除1胃内有种子外,余8只胃内容物均为昆虫,其中1个兼食有嫩叶。剖析4月,8月,11—12月采自四川的16个鸟胃,6个胃全为鞘翅目昆虫碎片,8个胃全为植物性食物,包括玉米、麻籽等,2个兼有昆虫和麻籽。据李清涛(1959),普通嗜食红松籽,将松籽塞于树皮裂隙中,用嘴啄裂松壳,取食其仁。高玮在东北观察得普通的食性随季节而异,冬季以天牛、小蠹虫幼虫、松子为食;在大雪封山、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,它们会出现在住宅附近、垃圾堆、畜厩等处摄食。育雏初期以昆虫幼虫为主,如落叶松毒蛾幼虫、落叶松尺蠖幼虫、灯蛾幼虫、忍冬尺蠖幼虫、蛱蝶幼虫、山楂粉蝶幼虫、泡沫幼虫以及鞘翅目昆虫、蝽象、蛹等;育雏后期主要喂以雏鸟蛾类、蚂蚁、蜂类等,还有砂粒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普通是山林中的小鸟,在东北分布在300—1,9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中;在西南地区,主要见于800—3,200米左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、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、阔叶混交林;在华中、华南一带栖于低山和中山带的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;有时也活动在村落附近的树丛中。
繁殖季节后,初期以“家族”集群活动,随后多单个或小群活动,或与山雀、柳莺和其它类如黑头(见于东北)、滇、巨(见于云南)等混群,集中在相距不远的松树或其它乔木树上觅食。性活泼,动作轻捷,善于顺树干向上或头向下攀行,觅寻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,有时还能螺旋形地沿树干攀爬,或顺枝条横行。一般在树干中、下部活动,也见于树冠部。在火烧迹地的森林中,常在枯木站杆上觅食。从一棵树飞落到另一棵树时,多停落在树干中部以上,也有停落在树干下部,而后向上攀爬。它们很少停息。鸣声似zhe-zhe的单音,受惊后发出dér-dér的急叫声,发情期和出雏后鸣叫频繁,鸣声优美,富于旋律,尤以雄鸟,更频于鸣唱。
关于普通的繁殖习性,据高玮在东北长白山对黑龙江亚种的观察,3月开始选择巢区,喜在林中频临小溪或潮湿地,而阳光充足通风良好,2—5米内无高大树木的断站杆枯木上营巢。有明显巢区,对侵人的煤山雀、褐头山雀、斑啄木鸟等进行格斗,但曾观察得对营巢于同一站杆端部的飞鼠却相安无事。配对的雄鸟与孤雄有格斗现象。
4月下旬开始营巢,多利用啄木鸟弃洞。洞口向东或东南,离地10.3 (3.5—22.6)米。9个树洞口外径21.7(15—30)厘米,洞口以泥土涂抹,缩小为2.5—2.6厘米。洞内呈圆筒状,内径11.5厘米,洞深11厘米。巢内垫有山杨、白桦、落叶松、花楷槭和朽木、碎树皮等,厚达5—8厘米。雌雄二鸟共同营巢,初期多由雄鸟衔巢材,后期主要由雌鸟营筑,一般衔回巢材时也衔回泥土。泥土用以涂抹洞口使之缩小成圆口形,并填补洞内凹凸不平处。营巢期10—11天。巢营完毕,雌鸟留宿巢内,并行交配,5—6天后开始产卵,日产一枚,每窝产卵6—12枚。卵若被盗或捣毁,能另行产卵。20枚卵径最小13.5—18毫米,最大14.3—19毫米;卵重1.6(1.5—1.9)克。卵呈粉白色,密布紫赭色斑点,尤密集于钝端。
最后一枚卵产完后,雌鸟开始孵卵旧孵10小时以上。雌鸟由雄鸟喂食,日达22—45次。食物有灯蛾幼虫、尺蠖幼虫和蜂等。雄鸟经常衔回巢材修补巢。孵卵期间,雌鸟离巢时用垫物覆盖卵,并将卵隔开;返巢时常衔回泥土修整洞口。
孵卵期17天,雏鸟2天出齐。死雏和未孵出的卵由亲鸟衔出弃于巢外。初雏体重1.8克,体露,5—6天眼开裂缝,13天后可辨性别,15天出飞。
雏鸟留巢17.5—18.5天。雌雄二鸟共同哺育,每窝平均日喂多达二百余次,每雏每日喂食平均26次。初出巢的幼鸟与成鸟以“家族”,群形式集群活动,月余后见与黑头或山雀混群。
幼鸟换羽自7月中旬开始,8月下旬脱换完毕。
食物以虫为主。4月、8月在秦岭采得的6胃内有鞘翅目昆虫和一些野果、麦粒(郑作新等,1973)。剖析获自湖南5—8月,10—12月共44只鸟胃的结果,39只胃内均有昆虫,以鞘翅目昆虫居多,此外有半翅目、膜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蜘蛛等,内中11只鸟胃内兼有植物种子和农作物;另5只胃内食物纯为植物碎片或种子(郑作新等,1960)。采自云南的9只胃,除1胃内有种子外,余8只胃内容物均为昆虫,其中1个兼食有嫩叶。剖析4月,8月,11—12月采自四川的16个鸟胃,6个胃全为鞘翅目昆虫碎片,8个胃全为植物性食物,包括玉米、麻籽等,2个兼有昆虫和麻籽。据李清涛(1959),普通嗜食红松籽,将松籽塞于树皮裂隙中,用嘴啄裂松壳,取食其仁。高玮在东北观察得普通的食性随季节而异,冬季以天牛、小蠹虫幼虫、松子为食;在大雪封山、冰天雪地的隆冬季节,它们会出现在住宅附近、垃圾堆、畜厩等处摄食。育雏初期以昆虫幼虫为主,如落叶松毒蛾幼虫、落叶松尺蠖幼虫、灯蛾幼虫、忍冬尺蠖幼虫、蛱蝶幼虫、山楂粉蝶幼虫、泡沫幼虫以及鞘翅目昆虫、蝽象、蛹等;育雏后期主要喂以雏鸟蛾类、蚂蚁、蜂类等,还有砂粒。

海拔范围

普通是山林中的小鸟,在东北分布在300—1,900米左右的阔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中;在西南地区,主要见于800—3,200米左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、针叶林和以针叶树为主的针、阔叶混交林;在华中、华南一带栖于低山和中山带的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;有时也活动在村落附近的树丛中。

国内分布

东北,河北,山西,陕西,甘肃南部,四川以及西藏以东的广大地区,和台湾;西北见于新疆(留鸟)。
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普通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。据高玮剖检东北长白山88只鸟胃结果,动物性食物达98.8% (5—8月100% ,1、3、4、12等月兼食植物性食物)。所食昆虫中,蝽象、浮尘子、金花虫、天牛、金龟子、象甲、叶蜂、花蝇、螟蛾类等农林害虫占97.6%;仅一小部分为益虫,如蜜蜂、食蚜虻、瓢虫等;在1只胃中,尚见有红松种子。在其它地区的食性分析,也有相似的结果;在育雏期间,它们更捕食大量的害虫(见“生态”部分)。普通是类在国内分布最广、数量最多的一种,在自然界中,由于它们对农、林业有相当的益处,应予以保护。在繁殖季节,切勿掏卵、幼雏或亲鸟;对普通喜爱营筑巢窝的断杆或有洞的树,不伐或缓伐。李清涛(1959)报道了普通在带岭苗圃盗食红松籽给培育森林幼苗带来危害,在一个苗圃以捕鼠笼日捕普通达30余只之多。对个别地方因普通造成的危害,应因时因地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危害为宜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普通是主要以昆虫为食的鸟类。据高玮剖检东北长白山88只鸟胃结果,动物性食物达98.8% (5—8月100% ,1、3、4、12等月兼食植物性食物)。所食昆虫中,蝽象、浮尘子、金花虫、天牛、金龟子、象甲、叶蜂、花蝇、螟蛾类等农林害虫占97.6%;仅一小部分为益虫,如蜜蜂、食蚜虻、瓢虫等;在1只胃中,尚见有红松种子。在其它地区的食性分析,也有相似的结果;在育雏期间,它们更捕食大量的害虫(见“生态”部分)。普通是类在国内分布最广、数量最多的一种,在自然界中,由于它们对农、林业有相当的益处,应予以保护。在繁殖季节,切勿掏卵、幼雏或亲鸟;对普通喜爱营筑巢窝的断杆或有洞的树,不伐或缓伐。李清涛(1959)报道了普通在带岭苗圃盗食红松籽给培育森林幼苗带来危害,在一个苗圃以捕鼠笼日捕普通达30余只之多。对个别地方因普通造成的危害,应因时因地采取适当措施以防止危害为宜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普通的地理变异很大,以分布在国内的普通而言,从北到南,自西向东,呈梯度变异,但很不稳定,而两端却显示有明显的差异。这样,在比较标本不足的情况下,造成该种分类命名上的混乱,出现了许多同物异名。
沃乌利(1957, 1959)认为普通在欧亚大陆的广大区域内,可分为4个亚种组,即: (1) europaea,分布于北欧,苏联,日本,以至我国新疆、东北、河北;(2) caesia,分布于欧洲中部,东南部,西欧,南欧,中东;(3) sinensis,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以南,西抵甘肃南部,四川、西藏南部,南达中南半岛;(4) cashmirensis,限于阿富汗东部,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一带。
见于国内的普通,分别隶属于europaea亚种组和sinensis亚种组。前者特征为喉和胸均白色,下体呈白色、乳黄至棕黄色;在国内分化为3个亚种,即:(1)腹部沾玫黄的S.e.seorsa,见于新疆;(2)整个下体纯白的S.e.asiatica,见于东北北部;(3)喉、胸白色,腹部呈浅皮黄的S.e.amurensis,见于东北东部和南部。sinensis亚种组下体灰色至肉桂色,在国内从西北、华北南部向西南、华南一带分化为2个亚种,这2个亚种,甚或同一亚种的个体间的变异都是很大的:(1) S.e.sinensis,下体肉桂棕色;自东而西,眼下方白色或近白色,转呈与胸部羽色相似;广泛分布于河北,山西,陕西南部,甘肃西南部,四川,云南东北部以东的地区;(2) S. e. montium,分布于西藏东南部,四川西南,云南,贵州西部等地区,呈断裂分布状,越贵州东部、湖南,江西,在福建西北部高山地带取代了sinensis。本亚种上体稍较sinensis暗些,下体羽色极不稳定。在前述分布范围内,可以看出有2种色型:(1)分布在西藏东南部、四川西南部,云南西部和西北部的标本下体和颈侧沾灰棕,呈浅灰棕黄或淡灰皮黄色,为灰棕型;(2)云南南部和福建西北部的标本下体很浅,几呈灰色,或仅微染以棕黄色,为灰型。
沃乌利(1957,1959)对普通的评述中,反复强调了montium下体多灰而少肉桂黄是由于羽衣陈旧之故。从我们查看的montium标本中,有2,3,5,9,12各月采自四川南部,云南中部双柏、景东(海拔1,250米以下)、新平(海拔1,400米)、南部思茅(海拔1,100米)以及西双版纳的勐海、勐阿等地,下体渲染的淡棕黄或多或少不一。其中有同期在同一地采的,例如四川西南部会东的3♂♂(4月),下体的灰棕色深浅不尽一致,1只多灰,1只多棕黄,另1只居间,2月24,27日,3月2,3日在勐海获得的2♂♂,2♀♀;5月6日采自思茅的1♂, 1♀; 12月从新平采的1♂, 3♀♀;在上述分别于各地获得的标本中,都有明显多灰或多淡棕黄的现象。但在不同季节、不同地点,却又获得下体色型一致的标本,例如2月在勐海(1♂),勐阿(l♂), 5月在思茅(l♂), 12月在新平(1♂,2♀♀)所采的标本,下体一致地多灰色;3月在勐海(1♂、1♀),5月在思茅(1♀), 9月在双柏(1♂),12月在新平(1♀)获得的标本,下体却概多沾淡棕黄。同时,也观察得还有垂直的差异,例如,在景东一地明显可见海拔约1,600米以上的普通,下体羽色和滇西、滇西北的相似,多淡棕黄,而分布在低海拔的下体则富灰色,与西双版纳等地的标本酷似。
另外,采自国内30个点125号标本中,还可看出montium 变异的规律,即自北向南,下体由多棕黄少灰而趋于多灰少棕黄,并看不出沃乌利所说的montium下体灰色的多少与羽衣新旧有什么关系。由此足见montium的羽色既随地理位置、垂直地带有变异,而获自一地的羽色却又不很稳定。
亚种分化 本种共分化为13个亚种,见于国内者有5个,即 S.e.seorsa, S.e.asia-tica, S.e.amurensis, S.e.sinensis以及S.e.montium。前3个属europaea亚种组,喉、胸皆白;后2个隶属,sinensis亚种组,下喉、胸及腹同为灰棕至肉桂色。

检索表文本

亚 种 检 索
1.下喉和胸白色;腹部白色至淡棕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下喉和胸、腹同为灰棕或肉桂棕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4
2.腹纯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东北亚种S. e. asiatica
腹非纯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3.腹白,微染皮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新弧亚种S. e. seorsa
腹皮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黑龙江亚种S. e. amurensis
4.颈侧和下体近灰或灰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西南亚种S.e.montium
颈侧和下体肉桂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东亚种S.‘sinensis